青豆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电影界新意和电影终结(第1页)

电影界新意和电影终结#pageNote#0

余雅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关于2017年中国电影文化的谈话,我觉得这种谈话可以继续下去。2018年如今虽然才过去半年,可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电影现象,新人大量涌现,学术界也热炒一个新概念——“后人类主义”。我想知道,你在上半年中国电影界有什么新发现?

王小鲁:自去年年底开始,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后人类主义、后人文主义,那个热烈程度,似乎带来了一次电影学术的“范式转换”。其实后人文主义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由于科幻电影热、“阿尔法狗”事件等原因,它忽然又流行起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是从人类整体的视野来进行思考,而对于我们正在某一特殊社会内部进行主体性建设的小环境来说,后人文主义对主体性的消解似乎是一种高蹈,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误伤。我一度认为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界逃离现实流域的又一飞行器,这么说也许有点过分,我也知道它具有一定的当下针对性,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之后展开讨论。

我感觉年初的时候,电影话题比较密集,最近两个月电影言论比以往萧条了许多,但因为《我不是药神》(2018)的带动,电影舆论界又马上热烈了起来。电影界的新气象,我感受不多,对于我来说,可能有一个相对重要的现象,

就是电影院线的国外电影引进比以前宽泛了,一些艺术小片被引进,这一点其实很值得讨论。以前我们的院线引进外国电影,名额限定严格,大多引进好莱坞大片,这些电影充满炸飞机炸汽车的大场面,这也让我们对西方电影形成了刻板印象。但从去年开始,情况有所转变,这种引进的多元化扩大了我们电影言论的领域。

余雅琴:去年引进的小投资的海外影片有《海边的曼彻斯特》《天才捕手》,等等,今年上半年引进的电影,包括《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第三度嫌疑人》,都引发了特别多的讨论。它们第一次让我感觉到我们和奥斯卡、和国外电影舆论场那么接近。

王小鲁:过去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盗版碟来看这些外国艺术影片,这些年我们的电影讨论,也早已经超越了院线电影领域的限定。但是在那种气氛下发生的讨论,还是有着传播上的局限,那些电影作为公共语汇,和大众层面没有真正完全打通,它们就好比是比特币,而不是通用货币,当这些电影进入了中国院线,就打开了一个新的舆论格局。最近一段时间我是确切感受到了这种可能性。这其中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引进范围必定是有限的,引进规则对于受众来说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但是当一个话题被打开,它就会具有一种发散的性质,当

这些具有严肃议题性质的电影出现,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它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话语空间,就比如说最近引进的《青年马克思》,当然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打开话语空间的机会。

余雅琴: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下,《青年马克思》是特别值得讨论的。这是一部德国电影,导演竟然是海地人,这很有意思。我知道这部影片很多单位是组织观看的,我觉得它艺术性一般,故事也不强,但青年人观看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否就以它为例,看一下它打开话语空间的可能性?

王小鲁:这个导演哈乌·佩克有黑人血统,我去年看过他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2016),讲述美国黑人平权的历史,手法比较普通。我一个朋友看了《青年马克思》,看完后特别生气,说里面全是正反打镜头。我觉得导演在影像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在选材方面的偏好,看到他的用心所在。《青年马克思》这部片子我觉得有两个看点,一是它和当下中国观众能产生何种对话。另外,就文本来讲,我们要看它的叙事和历史事实之间所建造的对应关系是否恰当。我对它感兴趣,是因为“青年马克思”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组,而是一个哲学术语。学术界一直认为存在着两个马克思,“TheYoungMarx”和“T

heMatureMarx”,有人认为两者是延续的,具有前后一致性,有的则认为两者是截然对立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突围的办法之一,其实就是借助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我们从马克思早年著作中找到了人道主义、主体性、异化等理论资源,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其实都有涉及。

余雅琴:所以说,看这部影片是需要知识储备的,这应该算是一部传记片,还是要讲究电影和历史的对应关系。从电影作为历史的阐释的角度来说,该如何评价它呢?

王小鲁:它呈现了青年马克思阶段的重要活动,但我觉得它太表面化了。一般来说,哲学史意义上的青年马克思是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开始的,我读过他的博论,它从古希腊自然哲学里分析出一种强调个体自由的意识,那时候的马克思,特别强调这个,这在青年马克思是重点,但这部分很难用影像呈现。电影从莱茵省穷人捡枯树枝被鞭打开始,这个开端我觉得也算恰当,因为它交代了马克思的重要特点,就是从穷人的角度来进行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且这个事件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当时他在《莱茵报》上参与了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其实并非马克思擅长的领域,据说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疑惑,但这是促成他的写作转向从经济角度观察世界的

契机之一。马克思毕业不久就为《莱茵报》工作,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电影几乎都呈现了,还包括书报刊检查,以及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分裂。我之所以把这些说得那么仔细,是因为这些都是他哲学写作上的重要节点,而马克思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因为他的哲学,你若不拍他的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那你拍什么?所以这个题材对导演要求很高。

再比如恩格斯的部分,一开始就是他在曼彻斯特工厂见证了工人巴恩斯为女工辩护,并被开除的场面。马克思的部分开端展现的是莱茵省穷人,讨论的是所有制问题,恩格斯部分开始于另外一个劳工阶层,展现了一种不自由的劳动,对应的是异化问题,这是马恩哲学里面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所以你不能不说导演的思考不全面,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它什么都涉及了,但是并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感觉。因为它没有把马恩行为的内在激情的逻辑,真正建立起来,所以这样一部本来可以和中国观众发生对话的影片,对观众的感召力却无法产生。

余雅琴:我也觉得这部影片过于面面俱到了,这样反而更难将事情讲清楚。为了迎合普通观众的观看,它还设计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如马克思和燕妮的床戏,也许他想做成一个伟大哲学家的青春片,里面的确有一些青春片元素。

王小鲁:你如

果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身世和所做作为,你就会从他们的行动里面看到一种奇特的激情,恩格斯本身是资本家,先后娶了一对爱尔兰女工姐妹,据说她们都是文盲,他为什么如此痛恨他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我看到一个材料,讲述当时曼彻斯特工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二十八周岁,我以为材料有误,后来又看了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面写到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十五岁,这太让人震惊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如同人间地狱,他们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这种广泛了解,使得他们有了超越自己阶级的观点和行动。这一切的发生其实都有其内在的根源。

余雅琴:但电影都没有展现。包括恩格斯去巴恩斯的住处,那个贫民窟的交代也是语焉不详的,给的景别很紧,观众也感觉不到其中究竟有多悲惨。包括片中说,不要接近爱尔兰人,为什么?没有解释。看这部电影的人很多是组织观看的,那些自发去看的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我觉得他们也未必完全了解这些。

王小鲁: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哪怕传记片,也必须给予一定的自足性,能够让不熟悉人物的观众也能看懂。这部电影特别依赖于一个知识共同体,但是在这个共同体里面,认知的深浅也有差异。如果没有将人物的激情内在化,那么它就流于知识性,它顶多

让我们产生一些联想,但很难产生真正的感召力。这也许是这部影片给予我们的唯一启发。就激发社会交谈的潜力来说,最好的示范是最近的《我不是药神》,当然这是国产片,就国外引进电影的影响力来说,上半年《三块广告牌》最值得一说,但现在社会舆论更新太多,对上半年的事情我们也都失去热情了。

余雅琴:我觉得可以稍微谈一下《三块广告牌》,这跟我们开头所设立的对话框架有关系。今年年初,《三块广告牌》和《水形物语》,成为了中国电影舆论的重大话题,大家讨论最多的是这些影片太“政治正确”了。在最近几年的很多美国电影中,女性、残疾人、黑人都是正面的,我的观点是,我们还没有到达讨论“政治正确过剩”的时候,这让我看到了知识阶层和大众话语的分裂,国内知识阶层可以和西方语境无缝对接,所以他们说这个电影太迎合政治正确了,显得无趣,但是对于大众来说,政治正确还远远不够。

王小鲁:这似乎是一个语境混淆的问题,将别人的语境看作自己的语境,但不排除一些知识精英过的是双城生活,有的在欧美和北京间穿梭,所以他们有他们的语境和生存感觉。他们的观点和倾向,对于一个偏僻地区的文化环境是否有效,或者说,是否应该要求他们对此负责?这些话语是否形成了

对于我们正确地进行自我理解的干扰?我倒觉得不必担心。其实在《三块广告牌》刚上映的时候,很多人特别兴奋,这里面宣泄了观众社会抗议的情绪,而反对的又是美国的警察局,这可是人家自我反思的影片,我当时调侃我们看这类片子的心理机制,就是通过听邻居的叫床声来获得快感和满足。但是后来我想,只要我们进入影片设置的情境,就会根据特定的情境来激发思索,这个过程也会培养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眼光,包括反思和抗议的意志。

余雅琴:两个片子我都不喜欢,因为没有突破我的期待,就是普通的美国电影。但是我很看重它引发公众思考的点,所以我还是会推荐好朋友去看,因为这样才可以和他讨论,并且通过这个讨论来论证我的观点。我也推荐家人看,这样和他们就有了聊天的更多可能性,毕竟这些片子还是有可看性的。

王小鲁: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三块广告牌》,虽然看起来很过瘾,但我对女主角难以产生认同感。我这里说的是叙事层面的问题,女主角女儿被杀固然应该进行社会控诉,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展现了主角的不可信的行动力,这个行动力太强大,让这部影片差点就从现实电影风格转向超人电影风格了。当时有人说这个女主角的表演有问题,太血脉偾张了,我觉得是剧本的问题,她只能

这么演,不然剧本逻辑更难建立起来,后来这个电影没有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得的是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这个导演是戏剧家,戏剧性的核心往往就是人物行动力,我很理解。前段时间热议的国产片《暴裂无声》也有这个问题,男主角哑巴张保民寻找自己的孩子,到处打架,一个人打那么多人,能打那么久,也有些超出了现实性,但这种行动力,从视觉和场面上来说很过瘾。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最近的现实题材的电影,都在强调一种阶层或者身份的对立,甚至即将上映的李沧东的《燃烧》,更是直接将阶级这个范畴引进到他的电影中来,我觉得这点值得注意。

余雅琴:《燃烧》也是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我也听说已经被中方买了版权。这片子没能在戛纳获奖,很多人愤怒,后来我看了,觉得还是保持了水准,但没有超越旧作。

王小鲁:《燃烧》是根据村上春树《烧仓房》改编的,而村上的小说其实又受到了福克纳《烧马棚》的影响。两个短篇我都看了,在形式上,也许电影还是带着村上春树的那种存在主义的气息,有他那种朦胧感和迷失感,但我觉得影片从本质上和福克纳小说更相通。

余雅琴:电影中男主角和富二代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说他最喜欢福克纳。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男主角去找到富二代,对方

热门小说推荐
随身999个老爷爷,全方位无敌

随身999个老爷爷,全方位无敌

本书又名,我若叫出999个老祖,阁下如何应对,你惹他干嘛,无敌靠山他有999座,满级靠山开道,天道卑躬屈膝6之圣我这一路走来,全靠自己。神级阵法老爷爷神级炼药老爷爷神级丹青老爷爷神级占卜老爷爷神级鉴宝老爷爷6之圣咳咳!太玄圣主这世间,竟有这随身999个老爷爷,全方位无敌...

朕又突破了

朕又突破了

当一个真正的修行天才,穿越成为仙魔大秦的‘王’,是种什么体验?是资质无上,任何术法都能快速掌握,所谓的修行关隘,根本无法阻碍他的突破!还是气运加身,成为真正的位面主宰。是聚九州之铜,铸十二铜人,掌百万秦俑兵魂,横扫六合,荡平天下,还是俑镇三界?珍禽异兽,妖魔横行的世界,本土神话与传说的结合。PS不是战争体系的争霸文,极限天才流首选...

穿越了,但落地黑手党

穿越了,但落地黑手党

简介关于穿越了,但落地黑手党社畜穿越了,但是问题有亿点点大。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举着刀的小混混,某位寻死未果的青年表示有些牙疼,并且出了疑问这年头穿越都这么刺激的吗?ps不是爽文,不是爽文,不是爽文...

新婚夜,植物人老公吻得我窒息

新婚夜,植物人老公吻得我窒息

简介关于新婚夜,植物人老公吻得我窒息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迪迦:降临漫威的光之巨人

迪迦:降临漫威的光之巨人

在复仇者们绝望的目光中。宇宙开始闪烁,猎户座七颗恒星绽放绚丽光芒,古老的巨人光影在城市中苏醒。希望之光驱散了笼罩全球的黑暗。代号为加坦杰厄的黑暗邪神就此化作齑粉。目睹这一幕的灭霸伸手抹去额头的冷汗,然后骂骂咧咧指挥宇宙战舰调头离开太阳系。乌木喉伟大的萨诺斯,我们现在去哪里?灭霸翻开某人画的漫画,目光坚定。去M78星云,根据地球传来的消息,那里是光之国。...

尘世里的初相遇

尘世里的初相遇

人们常说最美的相遇莫过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一刹那,始如初见般的相伴相依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也许冥冥中的天意也希望所有的故事皆圆满,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要学会坦然面对。陈世里固执的思想,楚香玉直率的性格,注定会是一场战火纷飞的青春岁月。故事的帷幕缓缓拉开,就让你我一同走进那似曾相识的画面中吧。...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